说起来,来的三位都不是太熟悉的同学,却是第二次专门来我们这个不很出名的小城了。其中只有一位算和我曾经同专业的,只是
现在他还是不胖,但是现在不胖肯定不会像嫌犯了,倒是有些文艺,刚好能完美地撑住一身名牌。
他一直抽烟。以前抽烟形象是雪上加霜,给自己嫌犯形象上加贴上小混混的标签,而现在,他换成抽古巴雪茄,这可大不一样了,能点缀他后来长出来的从容不迫。
人啊,一生充满变数,哪怕你是以丑小鸭开场的,后来都可能变作高贵白天鹅。倒是他的陪同,以前是风光无限的男篮队长,挺拔刚健,阳光灿烂。现在也算不得落魄,却没了神儿,看着有些陈旧疲沓。
我并不是同学控,对挖掘出土的老同学,很熟悉的那些,我们彼此也就是互相看个照片,再在微信上热闹地讲几句往事,之后都心满意足地搁下了,日常的日子该怎么过还怎么过。这个同学却要飞过来见我,看看我老成什么样子。于是两年前的春天里,他们过来看我,到家喝酒聊天,外出旅游下馆子。相谈甚欢。
同学怎么老还是同学,无论尊贵卑贱一律平等,说话间全无挂碍。第一次来的时候,我们刚刚在咖啡店里坐定,我劈头就审问嫌犯同学:“你到底是干什么的?”
大家语塞。对着我瞠目结舌。(嘿嘿,他应当说:我是中国共产党党员!阿庆嫂对胡传魁在最后一场就是那样说的。)
陪他来的另位同学,以前学校里的知名帅哥和男篮队长好奇地看着我:你是真的不知道?
打开谷歌,输入他的名字,看见几个身份:中国法律界人士(不仅仅是律师)、某某证券首席顾问、几个经济网站的专栏作者、几个高峰论坛的演讲人、上海市某著名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、……。
无一“有谓正业”,却不乏“名利地位”。倒是他的一贯作风。
生活自如,思想和时间都不被管制压迫,工作不必为米折腰,那是个理想境界。前嫌犯同学大概正在这个境界里,而且还是把钱当玩具的那种,所以同行的同学都相当仰望他。
“我到底是干什么的?”,在他自己说的故事里,他有几个跨学界的学位。在离开法学院后,他开始研究经济学和金融,拿了几个学位,游了一圈学。现在他金融方面的开拓很大,但也没离开法律界。他说自己已经是鸟瞰纵览,有时候顺便为企业策划。他每天晨起写字(书)两个小时,然后就是和各界朋友厮混。“玩是工作,工作是玩”。他以马克思的神态说自己正想创建一套信用法律体系,或者说是“信用银行”,就是针对中国人际信任度低,
他的观点我不是很懂,却感觉有些意思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