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洋中瓶子

是日记不是天天写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关于我

此命为人性巧心灵,能假成真,口快心无,恩中招怨,君子钦敬,小人嫉妒,骨肉无援,志在四方,身心健康,前运乘荫少重树,中限轻财,大运交来,声明可望,万业焕新,名利振建,五人金石皆至,发须有心田,以后小事宜注意,才有子媳,寿元八十三, 卒于三月之中。

老的人,老的事  

2017-10-15 07:45:29|  分类: 情感·经历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(一)

我老爸有个让老妈深恶痛绝的习惯,就是不丢东西。

他老人家崇尚节俭,虽然他这一辈子没特别贫穷过,但他对物件的珍惜,胜过一切穷人。除了收藏些在一定年代流行的时髦东西例如留声机——电唱机——四喇叭录音机——组合音响外,他还收藏所有已经损坏的东西,期望有亲自动手修复它们的机会。父亲本能地收藏着到手边的所有精致小商标、小牌子、小绳头、包装袋盒;收集大小各异的瓶瓶罐罐,破损的铜头铁脑,对他来说,它们都不是废物,都有被用上的那一天。。

虽然天天恼怒老伴“囥垃圾”,表示和这种陋习势不两立。但其实老妈的节俭习惯和老爸也差不多,只不过她的节俭完全是另外的方式和方向。比如她至今仍使用三十年前的竹竿晾衣服,使用搓板预洗衣服后才把差不多已经干净了的衣服扔洗衣机里“转几圈”。她使用的衣架破旧到塑料皮脱落也不肯换新,因为新衣架的脖颈没有旧衣架那适合竹竿直径的弧度。

因此我家的家具和摆设来了就不走,即便不得已换新,也按老样子买,为此不计成本,不惜大费周章。

他们确实维持了他们熟悉的生活模式,我回家就觉得是住进了70年代用品博物馆:

我小时候乘凉时坐的小竹篙椅,变成古铜色了还完好,还在服役,被用来放置手纸;我们家年轻钟点工看不懂的搪瓷碗,父亲母亲每天还用它们来盛汤;窗外楼宇轩昂,灯彩迷幻,宣告着上海的繁荣时尚,父亲母亲却每天孜孜不倦地收放着铁锈斑斑的搭钩式窗户,那是在70年代曾经很新款的窗子:八字打开,每一扇上,用窄铁条嵌三块薄玻璃,窗下有一根带很多孔的铁条,帮窗户调整着窗户的开张度。我家这些窗户铁条上的孔洞特别丰富,可以打开到“透气”、“换气”、“通风”等不同功能需要的宽广度。

我家还有一个古董,是个服役期超过40年的活性炭过滤水装置,我和钟点工屡次劝说老人说,用这个过期的滤水器还不如不用,父母不肯听,每天孜孜不倦地开着小量水让水管里的自来水变成“过滤水”滴入塑料罐,再用塑料罐子里的水烧水做饭。现在上海全部改建水管了,自来水是可以直接饮用的,听说父母据理力争过将他们的过滤水装置再接上去,被工人严词拒绝了,强行地拆除了那个古董滤水器。

有时候,外界的强迫能救人。

 

(二)

十一长假的最后几天,我帮老爸找一份文件,一份关于我的文件。

想不到在往年打印出来的机票堆里,我找到了一张以前报社带回来的报纸“版样”。

这可是宝贝了。

报纸还用墨水笔画版样,那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事情。现在都电脑排版了,算皮数和行数也不用人脑了。估计现在的年轻编辑都认不出这张纸头上画的是什么了。

拍下照片发给同事,同事给转到了报社的群里,群里于是炸开了,有人马上认出这是农村版的版样,有人猜出画版样的是谁,还有人戏说这东西可以拍卖个好价钱……。而年长的同事们,比我还年长的同事,都回忆起了那个年代,那个要手工画板样的年代。

 

我们那个时候的夜班编辑部,每天晚上七点上班。上班就先开会,交待各个版面的任务。

其实在这之前的半个小时,头头们先开过“编前会”了,我们七点开会,只是听“编前会”的决议。

夜班编辑部的两个主任每次在这种会上,都会带回一些新闻外的新闻,说得话里有话,云山雾罩的,因此七点的会特别有意思。那时候的人说话好玩,能让人人明白,还不出漏子。那时候的语言精妙,现在都难以想象。

新闻稿件在编辑的眼里都是鱼:有“鲜鱼”,有“活鱼”,有“臭鱼”,还有“咸鱼干”。节假日编辑少还能出报,靠的就是“咸鱼干”。

 

这七点的会最言简意赅,特别有效率。

一散会,负责美术漫画的,负责版面排版的,负责修改稿子起标题的,都开始忙碌,各司其职。那时候报纸薄,一共才四个版,晚间负责三个版。

到九点,基本各个版面组都已经画出版面送夜班总编审查了,同时改稿的编辑也已经将稿件连带标题发到排字车间,让工人打出【毛样】了。

接下来就是裁缝活儿了:照毛样稿件的字数,画出结构平稳却不失活泼的版样,按照人物的重要性设计出字的大小和花样,再按其高低尊卑设计其上智下愚的地位……。遇到特别的事情,夜班的总编会写个评论。话说这个和排字同时进行的评论,是很有要求的,不但下笔快还必须经得住推敲,作者同时还必须有预先说好字数再写内容的本事,否则报纸要开天窗了。

等版样送下去,一篇篇稿子和照片放哪里,放横放直还是放花样基本定下,车间就马上给排出【大样】——见报的样式了。那时候的排字工人有一身硬功夫,能在几排架子之间迅速摸到所需铅字,排列成编辑需要的形状。而且能说改就该。

到大概夜里11点半,大局已定,只待审查【清样】——即校对过错别字,能见报的形态了。

这时候我们可以从容吃饭,玩耍,因为接下来没我们什么事情了,我们只要等新华社的消息。到凌晨三点如果没新消息,就关掉传真机器,迎接下班。

关传真机,行话叫“杀鸡”。

 

那个时代,那个特别敏感、特别尊重文字意义的时代!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377)| 评论(5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